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在大米中发现米粒大小的虫子的经历,尤其是夏天,大米中经常会出现小虫子,很多人看到大米中有了小虫子,就会想到把大米丢掉。
但其实你吃的每碗饭都可能含有它们的虫卵。这种虫子叫做米象,米象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口吻细长,向前延伸,如大象鼻子的小甲虫,成虫体长约为 2.4~2.9 毫米,宽约为 0.9~1.5 毫米,米象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细长的鼻子,其个头只有3~4毫米,鼻子却有1毫米长。如果不仔细观察,可能你都很难发现它们。
米象是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1763年发现的,并将其命名为Sitophilus oryzae。这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这不是说米象很猥琐的意思,在昆虫学当中,完全变态发育是昆虫变态的两种类型之一。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
你可能会很奇怪,家里的大米明明保存严密,米象究竟是如何进入家的米袋之中的,但其实在稻子刚结穗还尚未收成前,米象就已经把卵产在稻穗中。它们会用象鼻一样的吻端在大米上凿出一个深深的孔洞,将一枚细小的卵产在洞里,再以分泌物将米粒上的洞口封住。
等到碾成食用米的过程中,成虫在加工过程中会被杀死,但是藏于大米内部的虫卵却安然无恙,而且从从外面看,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米粒被米虫啃食过的痕迹。
等到周遭环境温度适宜,虫卵就开始孵化幼虫孵化后在米粒内游走出弯曲隧道,边走边啃食米粒,然后再米粒中发育,每次蜕皮就长大一点,经过三次蜕皮化蛹,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将谷粒咬穿,最终掏空米粒,并把虫粪排到米粒外面。最终蛹羽化出成虫,咬开外皮从米粒里爬出来,成虫可以存活七个月到两年。从虫卵孵化出来之后,再经过成蛹、羽化,就是我们看到的米象,这个过程大概需要7-16天。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米象会凭空出现在米袋之中了。
不过米象也是勤俭持家的好能手啊,只需要一粒米就可以实现进化,也无需额外补充水分。所以等到我们发现米象的时候,损失已经造成了。
而且米象一旦出来了,雄性米象就会散发聚集信息素,招引同伴和异性来共享美餐,还会招来玉米象和谷象,玉米象是中国储粮的头号害虫,也是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而对粮食及其加工品危害严重,据陈耀溪报道,谷象长期在仓内繁殖造成很大损失,10对谷象在适宜环境中繁殖,经5年后能使406T纯净粮食受到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