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玉米:库存见底 & 需求趋旺,玉米价格上行带动行业反转
从供给端来看,受大豆振兴计划影响,玉米播种面积有所下滑,而库存加速去化,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在,玉米供给端承压;从需求端来看,全国能繁母猪 存栏于 2019 年 10 月首次环比转正,2020 年 6 月我们认为,玉米供需矛盾加剧将支撑玉米价格上行,带动玉米种植行业迎来反转的关键节点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42%。根据 Wind 数据,2018 年, 我国玉米产量 2.57 亿吨,消费量为 2.75 亿吨,进口量 448 万吨,出口量 2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3%,进口依赖度低。下游消费主要有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四大用途,其中,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量占比分别为 53.78%、36.53%、2.88%、0.36%,饲用及工业消费占比高达 90.31%
1.1.1. 供给端:国储库存 & 播种面积双见底,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在
播种面积方面,受大豆振兴计划影响,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较 2019 年下滑1000 万亩左右。种植效益是决定玉米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玉米价格全面下跌,卖粮难的现象突出,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于 2008 年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最低价保护临时收储政策,维持粮农种植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临储收购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行,种植户获得可观的收益,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后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持续攀升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5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3098 万公顷上升至 4497万公顷,年产量从 1.72 亿吨上升至 2.65 亿吨。
临储政策取消致使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下滑。2015 年 9 月,在“高库存、高进口、高价格”等三高怪象以及财政负担加重的背景下,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2016 年 3 月,我国对玉米临储收购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相结合的新模式,玉米价格从此市场化,供需关系成为决定我国玉米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我国玉米价格随之大幅回落,粮农积极性下降,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8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4497 万公顷回落至 4213 万公顷,产量从 2.65 亿吨下滑至 2.57 亿吨。
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近年来维持在 90%左右的较高水平,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国内为了提升大豆的自主性,于 2019 年正式提出大豆振兴计划,计划到 2020 年实现大豆种植面积达到 1.4 亿亩,2022 年达到 1.5 亿亩。受我国耕地面积刚性约束影响,2020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下滑 1000 万亩左右。
库存方面,拍卖行情火热,库存已降至历史底部。始于 2008 年的临储收购政策致使我国玉米产量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却未同步增长,2013-2015 年供需矛盾突出, 玉米库存快速增长,每年库存增量平均为 6480 万吨。国家库存的持续高增长造成财政压力急剧加大。为了推动超高玉米库存的消化,国家在 2016 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 玉米价格市场化机制打通,大量玉米出库促进国储库存快速消化。2019 年拍卖结束后,临储玉米库存结余量总计约 5759 万吨,相较于 2016 年的高点 2.37 亿吨,下滑的幅度和速度是惊人的。
进入 2020 年,临储玉米拍卖行情火热,截至 2020 年 8 月 11 日,临储玉米累计成交 5200 万吨,按照当前的拍卖节奏来看,在 8 月份我国剩余玉米临储量将全部拍卖完成。
病虫害方面,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减产威胁仍在。草地贪夜蛾自 2019 年 1 月在我国云南省发现之后,迅速在省内蔓延,并于 4 月相继侵入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海南等地,5 月份扩散至福建、湖北、浙江、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等地。截至2019 年 10 月 8 日,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西北、华北地区的 26 省 1518 个县,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十分罕见。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20 年 7 月 2 日,全国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 786 万亩。7 月中下旬是夏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对玉米产量的威胁加大。
1.1.2. 需求端:生猪产能快速恢复,饲用玉米需求趋旺
自 2018 年 8 月 3 日辽宁沈阳发生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以来,非瘟病毒以极快的速度从北向南蔓延,迅速席卷全国。受此影响,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受到重创,全国生 猪产能去化幅度达到 40%以上。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19 年 10 月,生猪存栏 同比下滑 41.40%、环比下滑 0.60%;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滑 37.80%、环比首次转正, 微增 0.60%,生猪产能去化幅度远超历史记录。
在猪肉需求相对刚性背景下,生猪供需矛盾支撑猪价维持高位。根据猪易通数据, 2019 年 10 月,全国生猪均价一度超过 40 元/公斤,其后猪价呈现震荡趋势,但仍处在历史高位,截至 20 年 8 月 12 日,全国生猪均价 37.10 元/公斤,按照完全成本 19 元/公斤、出栏均重 120kg 测算,行业头均盈利 2172 元/头。在养猪高盈利刺激下, 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大增,带动行业生猪产能企稳回升,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于 2019 年 10 月实现首次环比转正,2020 年 6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正增长。2019 年三季度至今,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户扩张的产能将于2020 年下半年开始集中释放,猪出栏量将维持快速回升态势
1.2. 小麦:替代需求旺盛,看好小麦价格上行
小麦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小麦是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小麦产量 1.33 亿吨,消费量为1.28 亿吨,进口量 400 万吨,出口量 110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 3.1%,进口依赖度低。下游消费主要是制粉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用消费等。
1.2.1. 供给端:国内条锈病 & 欧洲疫情,供给端趋紧确定性较强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2008 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永久基本农田”概念, “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截至 2017 年下半年,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基本划定完成,全国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15.46 亿亩。由于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下调,麦农种植积极性降低,小麦播种面积 2016 年达到 2469.60 万公顷的高点后迎来 3 年连降,随着各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等措施推进,2019 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 2372.70 万公顷去 10 年新低。
产量方面,由于育种、种植技术不断升级,小麦单产屡创新高,呈上升趋势。我国小麦最新单产为 5.48 吨/公顷,仅低于欧盟的 5.78 吨/公顷,大幅领先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小麦主产国,未来一段时间或将以稳定维持为主。在三年播种面积连降的趋势下,由于单产提高,2019 年我国小麦总产量相比于 2018 年有所增加,从 1.31亿吨增长至 1.33 亿吨。
进口方面,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进口小麦 320.5 万吨,同比增长 11.41%。从加拿大进口小麦 162.28 万吨,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 39.49 万吨。我们认为,由于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快速蔓延,尤其是欧洲主产区的疫情呈高发态势,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全球的小麦产量,我国小麦进口量或将维持稳中下滑趋势。
库存方面,库销比逐年增长,去库存压力仍在。国内小麦年产量连续多年大于需求量,加上进口小麦的补充,2019 年我国小麦期末库存高达 1.48 亿吨,超过国内一年消费量,处于历史高位。
病虫害方面,受疫情影响,无法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条锈病的防控力度相较于往年较弱,在此背景下,今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显著强于往年。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截止到 3 月 23 日,在全黄淮海区的 3.25 亿亩冬小麦中,发病的面积是1000 多万亩,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4.3 倍。与此同时,湖北省条锈病处于快速流行期,是该省有记录以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发生面积达 675.6 万亩。目前,湖北主要的重灾区是在襄阳,紧挨着的河南南阳也比较严重。我们判断,国产小麦今年大概率会出现减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公布的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也可以印证我们的判断,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5 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 万吨,同比减少 928.3 万吨,其中:河北收购 355.9 万吨,同比减少 93.5 万吨;江苏收购 1083.5 万吨,同比减少 10.8 万吨;安徽收购 592.9 万吨,同比减少222.4 万吨;山东收购 661.4 万吨,同比减少 54.4 万吨;河南收购 912.4 万吨,同比减少 538.8 万吨;湖北收购 139.0 万吨,同比增加 6.8 万吨。
1.2.2. 需求端:受益于玉米价格上行,小麦替代需求旺盛
玉米供需矛盾加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随着玉米库存的快速去化叠加下游生猪产 能的快速恢复,玉米供需缺口呈现持续扩大趋势,推动玉米价格上行。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全国玉米现货均价 2369.69 元/吨,较年初上涨 23.60%。
小麦替代需求有望趋旺。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小麦现货均价 2427.22 元/吨,较年初仅上涨 1.32%,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小麦可以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饲料、深加工等各个领域,在玉米价格上行动力强劲的背景下,小麦替代需求将持续旺盛。
我们认为,小麦减产趋势确立,在玉米价格上行的背景下,小麦替代需求有望持续趋旺,带动小麦库存去化,看好后续小麦价格上行。
1.3. 水稻:需求平稳,沙漠蝗虫 & 东南亚疫情或造成全球减产
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35.6%。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稻谷产量 1.99 亿吨,消费量为 2.03 亿吨,进口量 326 万吨,出口量 326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0%, 出口占生产量的比重为 1.64%。下游消费主要有食用、工业加工、饲用、种用四大用途,食用、工业加工、饲用及损耗、种用量分别为 1.59、0.19、0.15、0.01 亿吨, 食用消费占比达 81.96%,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
在粮食安全政策的绝对红线下,我国稻谷生产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8 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从 2935 万公顷上升至 3019 万公顷,增长 2.86%;稻谷产量从 1.84 亿吨上升至 1.99 亿吨,增长 8.15%,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
为了保证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我国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从2004 年开放粮食流通市场后,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稻谷产量,对稻谷实行了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且呈现收购价格连年提高趋势。2017 年,受库存较大影响,最低收购价出现下调,稻谷库存也于 2018 年见顶,达到 1.76 亿吨,2019 年同比下滑 0.32%至1.75 亿吨。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加,稻谷的最低收购价结束了持续三年的下降,变为上涨 1 分钱/斤。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鼓励农民恢复种植双季稻,也就是连续三年快速下降的早稻再次被鼓励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