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凭借众多黑科技元素成为众多媒体和民众观展必去的打卡场馆。其中“服务机器人智能科技专题展”更是明星中的明星。《环球时报》记者8日走进这个“机器人王国”,体验形形色色机器人的炫酷功能,感受智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厨神”领衔的生活好帮手
在服贸会上,咖啡机器人、送餐无人车、垃圾分类机器人、安保机器人、环卫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炒菜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各种机器人让人眼花缭乱。《环球时报》记者刚进入服务机器人专题展览区,就看到大群参观者正围着一个外形很萌的“厨神”机器人。它可以烹调主流菜系的大量菜品,只要按照机器提示的步骤,将各种原料放入机器人体内的容器,机器自带称重功能,就可以真正实现中餐制作的标准化。除了烹饪功能,“厨神”还具有反向识别功能,比如家里有土豆,机器人就会向主人推荐土豆相关的美食,还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推荐合理的膳食方案。
在“厨神”机器人不远处最受老年朋友欢迎的是全球首款专业中医大脑AI机器人。大量参观者在排队等候这个机器人为自己把脉。据工作人员介绍,它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实现对主人的体质检测,并可以建立健康档案和推荐食疗食谱。
北京市经信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处长耿磊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服务贸易的形式来说,机器人让原本有人的服务衍生出更多无人服务和人机协同服务,包括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无人餐厅、无人商店等。机器人的加入为服务贸易增添了新的元素。
除了即将融入生活的机器助手,一些具有很强前瞻性的技术也在探索未来助力生活的黑科技。在京东科技展台,一款“智能可穿戴仿生手”吸引了《环球时报》记者的注意。这款仿生手可以通过识别肌电信号的类别和速度,实现对仿生手的精确控制,完成拿苹果、握笔写字、操作智能手机、用勺子搅拌等一系列复杂动作。该技术可用于上肢伤残人士利用肌电臂环来操作仿生手实现部分人手功能,也能通过在人手上佩戴传感设备,让机器手做同样的动作,这适合某些工业场景和危险品的运输等用途,后续还很有可能出现电影《铁甲钢拳》中人类操控机器人的场景。
服务老人的“机器护工”
中国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巨大压力,健康医疗服务类机器人的需求愈发凸显。在新松机器人展台,《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一款下肢外骨骼设备,它采用仿生结构设计,可提供多种步态选择,主要适用于下肢偏瘫、身体机能下降导致的下肢功能障碍。它旁边还有一个看起来很酷的无源下肢外骨骼。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套设备采用纯机械式无源助力结构,在髋关节和膝关节提供助力,自重只有2公斤,非常适合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以及能独立行走的肌力较弱的人群。由于自重非常轻,又可以均匀分布在人体的下肢和腰部,所以不会让身体有很强的局部负重的拖累感。
而一款福娃悠扶移位机器人则堪称上肢有力、下肢行动不便老年人的“机器护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款机器人正在帮助工作人员实现从立姿到坐姿的转换,它还可以进行横向位移,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力帮助。
走近“机器狗窝”
自从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大狗”问世以来,四足机器人仿佛就成为“机器汪星人”。在服务机器人展馆一角,约10只四足机器狗正在进行演示,再加上多块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多型机器狗进行负重,适应多种复杂地形、危险区域无人巡检等画面,《环球时报》记者如同进入一个“机器狗窝”。
在上海交大展示区,记者看到一个探测救援作业六足机器人。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某些特殊地形环境下,四足机器人仍不够稳定,六足可以保证至少有三足同时支撑在地上,稳定性更好,而且六足机器人的负重能力也更强。另一款外形很像蜘蛛的“鼍龙”机器人可以承受成年男子的体重,最大负重可以达到120公斤。它可以在低矮空间作业,只要有24厘米的空间就可以进入,能通过视觉系统对低矮空间内的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
走向海洋的“机器鲨鱼”
除了地面上的智能机器人,面向海洋的水下装备也有着巨大需求。《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多条仿生机器鱼,其中身长超过两米的一条机器鲨鱼备受关注。它采用了三关节仿生尾鳍、内置高精度惯导系统、侧扫声呐、组合定位系统等设备,以鲨鱼为原型,利用仿生鱼尾作为动力源,具有低功耗、长续航、速度快、操控灵活等特点。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条仿生鲨鱼瞬时速度大于3节,设备隐蔽性强,可实现水下大范围搜索。而它独有的人造侧线系统能实时感知周围水文环境变化,可实现自动获取水文信息,自动避障。这种“鲨鱼”可以在水文监测、水下搜寻、水下巡游、海底测绘、水下拍摄、水下追踪等领域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