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的歷史記載, 早出現在 西周《周禮》中的「百醬」之說,內有魚醬、卵醬、芍藥醬、菜醬、果醬等,且周朝人發現草木之屬皆可製成「醬」,因此醬的品類日益增多,在貴族每天的膳食中,醬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論語》鄉黨篇中,孔子也曾表示:「不得其醬,不食。」
後來,醬的用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主食變成了調味品。漸漸的,漢朝開始發展成以豆類為主要原料的醬油、豆瓣醬,和小麥粉為主要原料的甜麵醬兩大類;而從主食發展出的肉醬、魚醬、果醬作為調味醬的方式已經不常見。
「醬油」是由豆醬(現今豆瓣醬) 發展而來。漢朝以大豆做醬,運用在各種醬的基礎上,才產生了醬油。在北魏 中華農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專章記述豆醬的製作技法,他的製造過程與現代醬油的製造方法雖然有相似的地方,但由於味道不同,還無法確定醬油在當時已經出現。醬油發明於何時,由何人所創,史書上仍無以考查,僅在傳說中提及醬油是由僧侶們所釀出,純粹是一個偶然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