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创新引领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迫切需要 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等类型。要素驱动是指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取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它一般适应于科技创新匮乏的现代化建设初期。由于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等条件制约,单纯依靠这种发展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常常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投资驱动依靠的是持续的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表明,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在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这种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就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从而实现集约的增长方式,最合理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源。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 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更是体现了这种大无畏的创新精神。之后,我们党实现了一系列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大胆创新,才能指明革命和建设的方向,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热情,才能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穷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壮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质的飞跃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才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强化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准确把握“第一动力”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在全面创新进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推进创新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火车头”,也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保障和支持。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科学创新的思想灵魂和方法依据。以自然科学为例,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提出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激发了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性飞跃。实践表明,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建立健全制度创新体系,是推动全面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同时,科技创新需要形成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这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其中创新发展贯穿各个发展理念之中,各项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都需要通过全面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通过创新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中,充分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还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通过充分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活力和潜能。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中,我们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啃硬骨头、涉险滩等一系列重大挑战,更需要依靠全面创新,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三、人民群众是全面创新的主体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不时有新突破,重大创新也不时出现。同时,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等应运而生。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激发全体人民创造历史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活力,才能跟上世界创新发展大势,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引领发展的要求,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和风尚,引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讲过: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这说明,全面创新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天才的努力,而是需要充分发挥亿万民众的劳动热情,掀起崇尚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浪潮。要树立起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事业的理念,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时代气息。要用实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持,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实现奋斗理想的机会和空间。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加速形成人人创新的社会氛围。 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引领发展的要求,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导向,即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这是检验创新引领发展是否有效和成功的标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实现全面创新引领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创新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