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项目建设是“领航帆”,是“强引擎”。
“十二五”以来,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达产达效,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挺起吉林振兴发展的脊梁。 2011年至2015年,我省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15年,我省重点投资的7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就达到2288亿元;截至今年10月底,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到1991个,有力推动了全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大项目好项目打造振兴发展钢筋铁骨 核心提示:依托项目载体,增强振兴力量。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工作的抓手、成果的标志。“十二五”以来,我省继续发挥好投资拉动作用,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2015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00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继续保持万亿元以上规模。一批批富有活力的大项目、好项目,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强力支撑。 镜头:9月20日上午11时35分,一声汽笛长鸣,C1012次和谐号列车缓缓驶出珲春车站,长珲城际铁路(吉林至珲春段)正式开通运营,我省长吉图区域跨入“高铁时代”。从此,珲春告别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长春至延吉的旅客列车通行时间由过去的7小时缩短为2小时。 长珲城际铁路是我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全长360公里。这条被誉为“东北最美高铁”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东北亚经济圈腹心区,与哈大、盘营、沈丹、哈齐高铁共同形成横贯吉林、辐射东北、通达全国的快速客运网,必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中、俄、朝、日、蒙等国间的国际运输通道,加快我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进程。 亮点:引领性项目层出不穷。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下线,成为引领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的领军产品。白城的电子商务中心建设项目开创了原产地互联网直供的“通榆模式”,长春的跨境电商、辽源的袜业电商等,分别代表了我省农村电商、工业电商和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引领我省新兴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创新性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标志着我省在高新技术自主研发领域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通化东宝自主研发生产的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已经进入试产阶段,项目达产后,将促进我省生物制药产业迈上新台阶,企业资产将突破百亿元;延边敖东国药基地、梅河口四环生物制药项目,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新材料项目尽显风采。 成长性项目让人瞩目。吉林化纤坚持碳纤维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在碳纤维原丝质量稳定在T400水平的基础上,新增200吨/年碳纤维大丝束碳化实验示范项目,明年3月投产后,将为碳纤维质量升级和低成本、大丝束、通用化碳纤维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有效支撑;辽源的金翼禽蛋加工企业有望成为我省继皓月集团之后又一个创造百亿元产值的本土高水平加工企业,特色鲜明的延边金刚山泡菜、白城的辣椒加工等,成为百亿元级的产业近在眼前。 善谋划重优势促进吉林绿色发展 核心提示:注重顶层设计,舞动项目龙头。 项目建设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最佳结合点。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说,大项目必须有大谋划,这是项目建设的龙头。 如何高瞻远瞩地布局?“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谋划在前,项目对接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立足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向结构调整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率,努力打造吉林振兴发展新的增长极。如今,我省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400个。 镜头:驱车向海西部,无垠的水际线,清澈的水面,水边黄榆婀娜多姿,时而鹤鸣声声,把人们带入油画般的境界。就是这样一界水面,最小时只有30多平方公里,如今,已恢复到360平方公里。这是白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实施的“河湖连通”工程项目。到2014年,已连通泡塘109个,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550平方公里,恢复草原、芦苇面积20万亩,增加水面面积180万亩;今年又新连通水库泡塘13个,增加全市可调蓄水能力3亿立方米,同时重点推进了镇赉县莫莫格湿地常态补水等8个节点工程…… 亮点:注重吉林优势,坚定绿色发展。 吉林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注重发展生态项目、绿色项目、循环项目,实现了项目与生态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长春市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同时,紧紧抓住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谋划推动一批创新性项目,促进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加快了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 长东北光电子科技创新产业园项目,在巩固已有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光电子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能力;吉林的化工精深加工,四平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辽源的新兴替代产业发展,松原的转型创新项目建设,都充分发挥着自身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二道白河特色镇、白城生态新区、梅河口北部新城等城镇化建设项目,突出了生态、自然与人的和谐,引领着未来中小城市特别是特色城镇的发展方向。 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优势的合作开发项目数不胜数。什花道260万千瓦风电场、太平山60万千瓦发电场、良井子50万千瓦风电场,通榆县新能源产业规划沙盘上展现着白城生态能源的新姿。通榆三一风电产业园项目由中广核、国电龙源、华能新能源等9家企业强强联手共同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206.3亿元。 “落实年”“大巡检”推动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核心提示:凝聚共识添动力,招商引资见成效。 如何突破瓶颈?如何克服投入不足的短板?5年来,我省把项目放到突出位置,选好项目跟踪服务,看准一个,抓一个,成功一个;考核招商引资,不看意向、看落地,不看签约数字、看建成数量。 2015年,我省启动“落实年”,展开“大巡检”,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招商引资见成效,“民企进吉林”活动,签约的207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308个,到位资金2648亿元,开工项目资金到位率达42.9%;“央企走进吉林”活动,61家央企与我省签订合作项目156个,引资1668.67亿元;第10届东北亚博览会共签订投资合同项目325个,引资总额达到220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4个。 镜头:6月4日至13日,由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蒋超良带领的巡检团,9天奔行近4000公里,分东、西、中3线对全省78个大项目建设展开巡检。巡检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车下,看项目、听情况,现场解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在车上,听取工作汇报,并对项目进行科学全面的点评。看成绩,找差距,增信心、提士气,观摩学习,交流经验,拓宽视野,积极寻找互补式发展路径,共同探索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亮点:探索创新路径,搞好跟踪服务。 力度大、措施实,储备足、包装好,一系列创新举措成为我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审批模式创新――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并联审批”、实行“重大项目直通车”;积极破解征地拆迁、资金保障和项目前期审批等制约瓶颈。 把脉国家政策导向――项目储备库立足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找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吉林实际的结合点,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项目的对接谋划,已谋划储备1957个项目,今年就有2272个亿元以上项目入在建项目库。 协调服务到位,审批简政放权――建立铁路重点项目日调度,44个老工业基地项目旬调度,亿元以上项目、PPP项目、国家“七大工程包”项目月调度的工作机制,成立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推进组,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592项减少到234项,减少60.5%。对外公布省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项目,实现了“零审批”。 投融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释放了民间投资活力。我省还利用国家开展企业债券品种创新的契机,努力扩大各类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作用,目前国开行吉林分行已累计发放棚改贷款170亿元、铁路行业贷款250亿元、水利行业贷款44亿元。 鹏程万里路,项目大可为!5年来,伴随着一个个大项目崛地而起、达产达效的铿锵节奏,吉林迈出振兴发展的稳健步伐! |
|||
|
|
||